新闻中心 分类>>

有一种陪伴叫星巴克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

2024-09-07 08:06: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有一种陪伴叫星巴克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从百思买到百安居,众多国外零售品牌在中国遭遇滑铁卢,本国市场上成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无法复制。但国际咖啡连锁店是例外,虽然与西方国家的其他零售板块相比似乎最不可能在中国立足,却大获成功。

  自从 1999 年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店面,星巴克一直致力于推广西方生活方式,从零开始,逐渐在中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

  毋庸置疑,星巴克确实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厅之一。星巴克的流行,让愈来愈多的人的早晨不再从电动咖啡壶中的苦水开始,而是像《电子情书》中知性的梅格 · 瑞恩一样,拿着咖啡大步走过纽约街头。

  星巴克最吸引人的,就是在平凡中创新,把存在了几百年的古老消费品,变成了挡不住的新流行,从而改写了现代人的生活。

  1971年4月,第一家星巴克开张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从60年代的巅峰走向衰退,咖啡的销量也已经下滑,咖啡的消费人群不断减少。但星巴克依然故我地开发咖啡消费市场,并在以后的几十年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你也许想不到创立之初的星巴克主要以出售咖啡豆和咖啡器材为主,而且它的三位创始人也都不是正儿八经的生意人:英语教师 Jerry Baldwin,历史教师 Zev Siegel 和作家 Gordon Bowker完美体育。三人都是优质咖啡的爱好者,经常光顾旧金山的一家咖啡店,而咖啡店的老板对挑选咖啡、烘制咖啡豆及煮咖啡都有独到研究,三人经常泡在店里取经。

  1971年,他们每人出资 1350 美元,又向银行贷了 5000 美元,合资开了第一家咖啡店,志在传播,取名 STARBUCKS(中文译作星巴克)。

  这个名字来自于美国著名小说家,有着美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尔曼 · 梅尔维尔所写的《白鲸记》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大副——Starbuck。

  起初的时候,咖啡店的取名也着实让三位创始人伤透了脑筋,一开始的时候,Gordon Bowker 本想以白鲸记中那艘船的名字“ Pequod ”来命名,而他的创意伙伴 Terry Heckler 却觉得“ Starbo ”比较合适,这个名字是雷尼山附近广工聚集地的名字,而在Gordon Bowker的坚持之下,咖啡店的名字也最终被命名为了 STARBUCKS。

  他们宣称要提供美国最好的咖啡豆,赚不赚钱不是主要的。当时,星巴克只卖咖啡豆,不卖煮好的咖啡饮料,店内的摆设装潢也非常一般,一切以手工及崇尚自然格调为主。不过这家星巴克偶尔也会泡上一壶咖啡,请客人免费品尝。

  如果仅仅只是经销咖啡豆,星巴克很可能到现在还蜗居于西雅图,淹没在成千上万的小零售店中。但是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它的命运,他就是 1982 年加入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

  1987年 8 月,舒尔茨正式接手星巴克完美体育,出任董事长。他先要保证的是星巴克的优质服务,而这种服务体现在星巴克咖啡厅的每一处细节。

  星巴克的小提琴独奏、三色咖啡壶的陈列、咖啡的香浓、服务员的热情以及店主的好客,在这些细节上,到处都彰显着星巴克的个性。除了对咖啡豆的精挑细选、对烘制工艺的精益求精之外,每件商品的陈列、每种颜色的选择都要经过专门设计,与标语、音乐、香味都要风格一致,并全部用于营造的浪漫。

  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销售欢乐一样,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

  舒尔茨说,“我们并非做咖啡生意,我们做的是人的生意。”星巴克的目的,就是把咖啡厅变成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

  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年深日久,星巴克逐渐成为都市里具有小布尔乔亚情结者的集散地,一杯咖啡、一台电脑、一本书,在惬意的环境中可以打发一天的时光,也能点燃人类最微妙的情感。

  星巴克一开始的市场定位上针对的就是那些注重休闲、享受,拥有小资情调的社会精英阶层,而并非普通大众。当然,今天的星巴克已经不像当年那样了,而是有着十分优秀的群众基础,已经充分融入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了,但星巴克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内涵是亘古不变的,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从 1987 年到 1992 年,5年间,星巴克开设了 161 家连锁经营店。这样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初期的麦当劳。

  1992 年 6 月,星巴克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到1996年的时候,星巴克已经在美国开设1000多家分店,同年,开始向海外扩张,第一家海外店开在东京。

  从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遍布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锁店达到 7500 余家(截至 2004 年 2 月)的“绿巨人”。据说,星巴克每 8 个小时就会新开一家咖啡店。

  星巴克的品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巨额促销,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传播策略——口碑营销,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成长。

  舒尔茨对此的解释是:星巴克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广告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财力并非创造名牌产品的唯一条件。你可以循序渐进,一次一个顾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个市场来做。实际上,这或许是赢得顾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顾客发现东西丢失之前就把原物归还;门店的经理赢了彩票把奖金分给员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长聘请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人教会他如何点单并以此赢得了有听力障碍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友好的气氛等。

  星巴克连锁式的扩张,得益于星巴克给自己的品牌注入了价值观,并把企业文化变成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和形式。

  星巴克品牌扩张,一直坚持直营路线:由星巴克总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领导,目的是控制品质标准。这样每家店都由总部统筹管理和训练员工,保证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

  虽然初期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职员的专业素质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广,并建立了同业中的最专业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坚定有力。

  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1988年,在发现员工吉姆患艾滋病之后,舒尔茨不仅热烈拥抱以示安慰,并保留了他的工作,还在吉姆因不能工作离开星巴克之后,报销了他长达 29 个月的治疗费用。

  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这在餐饮服务业是绝无仅有的,这些期权的价值平均每两年翻一番。

  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O,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 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 140% 到 300% 的跳槽率。 在公司道德排行榜上,多年稳居前列。把员工当做伙伴的策略为星巴克培养出了忠诚的员工,他们也就服务出了高度忠诚的客户。

  成功营销需要创意和。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要想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最重要的就是要产生创新,形成差异化,这样才能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力转化为消费行为。

  2003年 2 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现位居第九。《商业周刊》评出的 2001 年全球 100 个最佳品牌中完美体育,星巴克排名第 88 位。

  但《商业周刊》称星巴克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许多著名品牌价值大跌的同时(如施乐的跌幅为 38%,亚马逊和雅虎的跌幅均为 31%),它的品牌价值猛增 38%,在 100 个品牌中位居第一!

  你可能今天面对的是第 100 位客人,可对客人来说,喝到的却是第一杯咖啡,他对星巴克的认识就是从这杯咖啡开始的。

  外滩还是那个外滩,小编还是那个小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心为大家熬制各类鸡汤(不论是否有毒)、奉上各类干货(尽量保证实用)。

  外滩OS:只是换个马甲,你们可千万别不认识我了!!!一定,绝对,务必来看我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